bob手机版网页登录

今天《四川日报》4个整版聚焦报道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

  9月12日,四川正式宣告:5条高速公路同步建成陆续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达到10051公里。四川成为全国第三个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的省份。

  从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全线建成试通车、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实现零的突破以来,这张路网逐步扩大,连通全部21个市(州)、覆盖146个县(市、区),从平原爬到高原,从河谷爬上山区,带动全省经济同频共振。

  1万公里是什么概念?如果一辆小车以100公里时速前行,全天24小时不停歇,足足4天多才能跑完。

  这1万公里,通达覆盖了全省21个市州的146个县(市、区),82%的县城实现了“15分钟上高速公路”,以全省公路总里程数2.3%的比例,承担起了公路货运总量近40%的运量,“经济大动脉”名副其实。

  这1万公里,用33条进出川大通道,畅连周边6个省(市),有力支撑四川构筑“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向东,16条通路连接重庆,毗邻区县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向南,与贵州、云南各有7条通路连接,密度高、连接快;向北,与甘肃、陕西有5条通路相连;人口密度相比来说较低的西部和西北方向,已经打通与青海的高速公路通道,实现了“0”的突破。

  放眼全国,这1万公里在全国高速公路网中占比约5.3%,成都平原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密度与长三角、京津冀基本相当。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四极”之一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四川高速公路挑起了大梁。

  1万公里怎么来?如果以1990年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开工建设为起点,35年、1.2万余个日夜,平均每天建成通车里程就近0.8公里。

  以时间轴来看,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拉开了我省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的序幕;200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初步构建起全省高速公路主骨架;2008年起,全省高速公路建设驶入快车道,2011年、2012年、2013年通车里程连上三个“1000公里”台阶,一举迈入全国第一方阵;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8000公里,实现全省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通高速公路的历史性突破。

  目前,全省还有3000多公里高速公路项目在建,今年还将新开工500公里高速公路。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省建成高速公路将突破1.1万公里,出川大通道达到37个,高速公路通道覆盖152个县(市、区)。到2035年,计划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出川大通道达78个,全省路网密度达4.1公里/百平方公里。

  四川位于我国第一、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带,地势起伏大,东西高差几千米,在这样的环境下铺路架桥难度极高。而四川已建成通车的这1万公里高速公路,覆盖平原丘陵、畅通盆周山区、迈向高原山区,这是怎么做到的?

  海拔高度在不断爬升。2012年通车的雅西高速公路,全线米左右,平均每前进一公里,海拔就上升7.5米,被誉为“云端上的高速”;2018年全线通车的雅康高速公路,全线米;正在建设的久马高速公路,全线米以上,近半路段海拔高于3500米,是名副其实的“雪域高速”。

  建设难度在不断的提高。在地势平坦的地区,桥隧比超30%都较为罕见,但在四川,随着一批山区高速的投建,桥隧比节节攀升:雅西高速桥隧比55%,乐西高速桥隧比81.8%,雅康高速桥隧比82%,九绵高速桥隧比82%,汶马高速桥隧比86.5%,峨汉高速桥隧比87.4%,宜攀高速的宜金段、金宁段桥隧比分别达92%和94%。

  关键技术在不断突破。攻克高原山区交通建设“地形地质极其复杂、天气特征情况极其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工程项目施工极其困难”的世界性难题,建成了“攀登公路建设珠峰”的雅康高速等一大批“超级工程”,在大跨度桥梁、超高桥梁、超长隧道等方面取得了多项世界级创新突破,四川交通勘察、设计、施工能力全方面进入国内“第一梯队”。

  投资高度在不断刷新。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1.28万亿元,2020年以来已连续4年投资超千亿元,占综合交通投资比重稳定在1/3以上,是全省促投资稳增长的重要助推器。早在2010年,以BOT方式建设的乐宜高速建成通车,拉开了四川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高速公路的序幕。迄今为止,全省累计成功招商高速公路项目90个、总里程8963公里,引进社会投资约1.32万亿元(含在建和未建),招商体量达全国第一。

  万里通途,大道兴川。出行更方便、更绿色、更经济、更温暖,成为四川高速公路的新名片。

  货车司机有了温馨的高速公路之“家”。聚焦公路物流运输的主要群体,2021年,四川率先在进出川通道和货车流量较大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货车司机党群服务阵地——“暖心之家”,为货车司机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建成投运12处“暖心之家”,提供服务超10万人次。

  新能源车出行不怕半路没电。在高速服务区全面布局建设充电设施,全省172对服务区建成充电桩超过1800个,充电停车位2700余个,总体服务能力超过19万千瓦,实现了全路段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其中,超充设备服务区占比达11.7%,6对服务区建有新能源汽车换电站。

  在高速公路上购物休憩更方便。通过“厕所革命”,全方面提升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水平,打造12对主题服务区,结合“服务区+旅游”模式,植入特色文化,主题服务区成为新的打卡地。

  公众出行更安全放心。全省建成2000余公里平安智慧高速公路。在20余条山区高速公路的70余处重点路段安装雨雾行车安全诱导系统,明显降低雨雾天气行车事故发生率。开展交通强国试点,在成都绕城高速、成都第二绕城高速西段等高速公路上,大力推进智慧高速车路协同创新。

  今年8月,G0611川主寺至汶川、G0611郎木寺至川主寺和川主寺至红原3个高速公路项目获得省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将按BOT方式来进行建设,投资人由六大公司联袂组成联合体。在今年6月召开的四川省高速公路招商工作座谈会上,这3个项目向社会公开招商。

  这是四川第一批按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要求完成投资人招商的高速公路项目,为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创造了先决条件。这样的招商推介,四川多年来一直在定期举行。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公开推介、市场化方式引入,一条条画在图上的灰色线条被点亮,一条条承载希望的规划之路成为现实,一条条联通内外的“大动脉”连通全省,铺筑起发展的康庄大道。

  秉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理念,截至目前,四川累计成功招商高速公路项目90个、总里程8963公里,引进社会投资约1.32万亿元,招商体量全国第一。

  今年的四川省高速公路招商工作座谈会,吸引了近20家投资人代表、90%以上的在川金融机构参与。来自央企和外地的投资人占比超过一半,他们中大多数是四川交通的“老朋友”,深度参与了四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本土企业蜀道集团作为全省交通投资建设的主力军,更是充分的发挥省级交通投资平台作用,积极抢抓交通投资建设“黄金期”,稳步增加高速公路投资规模,在全面服务四川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持续扩大企业交通主业规模、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全省10051公里运营高速公路中,由蜀道集团投资建设的约7400公里,在建超2500公里,分别占全省体量的七成和八成。

  无论省内省外、民企国企,在四川交通领域都能找到投资落点,这正是基于四川高速公路市场的更大力度开放。

  20年前,彼时的四川高速公路正在向通车2000公里进军。为更好地发挥高速公路建设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学习省外先进做法的基础上,2004年,四川省研究出台《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BOT方式管理办法(试行)》,开始通过公开对外招标的方式,引入投资人投资、建设、运营高速公路。

  该文件第一次对四川省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实施的高速公路项目在投资人招标、建设、运营和移交阶段的管理作出明确规定,文件出台后,推动了全省第一条以BOT方式建设的高速公路——乐山至宜宾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乐宜高速”)成功招商。2010年,乐宜高速建成通车,向西衔接京昆高速、向东连接厦蓉高速,构成区域性干线公路网。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成渝环线高速(成都至重庆至成都)的组成部分,乐宜高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提供基础支撑。

  翻开史册,四川高速公路项目招商有关政策脉络清晰可见:2014年,《四川省高速公路BOT项目管理办法》出台;2019年,《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移交”项目管理办法》出台;2022年,《四川省高速公路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出台;2024年,依照国家最新政策,推动修订《四川省高速公路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预计年内出台。

  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秉持开放理念,配套政策支持,四川积极通过市场化方式引进经营主体参与高速公路建设,对所有投资人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形成了“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个积极性”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流程。

  2016年,在四川高速公路招商推介会上,“BOT+政府股权合作”投融资模式全新亮相,应用在出川大通道绵阳至万源高速公路的招商推介中。

  其时,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6000公里,在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作为“开路先锋”的交通,需要走在前面,架设更多通往贫穷的地方、民族地区的大通道,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但建设投资所需成本增大的难题接踵而至。如何增强四川高速公路市场的吸引力?四川在高速PPP(政府和资本合作)模式上不断“下深水”,积极探索,形成并相继推出了BOT、BOT+政府补助、BOT+政府股权合作3种方式,政府加大对项目的参与度、对项目风险的分担度,以吸引社会资本。

  招商方式不断推陈出新。2017年,四川将8个“十三五”期间拟开工的高速公路项目组合打捆成3个招商包进行招商。当年,四川省《关于规范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资模式有关事宜的通知》出台,明确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应优先采用市场化的方式确定投资人,鼓励采用打捆招商的方式支持贫穷的地方高速公路建设。

  这些年来,从单个项目招商,到组合招商,到跨市州、跨项目打捆招商,招商方式不断组合创新,目的只有一个:有效增加高速公路项目对投资人的吸引力,促成更多的经济大动脉落地建设。

  2022年,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600公里,酝酿许久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速公路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鼓励创新多种模式,破解融资难题。探索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打捆招商模式,探索经营性高速公路延长特许经营权的招标新模式,鼓励将矿产、光伏、旅游等资源开发与高速公路建设打捆招商、一体实施等举措,成为吸引社会资本的新亮点。

  政策出台后不久,泸州市先行先试,对泸州至古蔺高速公路项目配套沿线地产、砂石等资源实现成功招商。次年2月举行的高速公路招商推介会上,成都、阿坝、凉山、攀枝花、宜宾等市州均带来相应的招商新政,引起强烈反响。

  目前,依照国家最新政策,四川省正在修订《四川省高速公路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在高速特许经营适合使用的范围、项目责任主体确定程序、特许经营论证分析、项目特许经营期限、政府投资支持方式、项目投资人等方面作出相应明确、调整和优化。该办法按程序报审后,计划年内印发。

  9月10日,交通运输部公布高速公路监测预警应用示范揭榜(第一批)评审结果,桥梁损毁紧急示警装置入选揭榜名单。该装置由蜀道集团旗下的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蜀道养护集团研发。

  蜀道养护集团今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是四川第一家聚焦公路专业化养护的国有企业,将对公路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护航万里通途。

  蜀道养护集团很“年轻”,但其组建单位多年来一直从事高速公路养护和应急抢险,有着丰富的经验。

  2023年,车流量居全省前列的成绵高速公路,开展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仅用时18天就完成传统养护需 180天的作业量,创造了养护工程的“蜀道速度”,获交通运输厅表彰;同样车流巨大的成都绕城高速公路,在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中,采用“超量优控无感化夜间施工”模式,深入践行“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的服务理念,22天就完成了全线公里的交安、绿化养护,有效提升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这些精彩业绩,由蜀道养护集团部分组建单位完成。

  事实上,组建养护集团,正是基于“大基建向大养护”转型的背景。目前,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从普遍快速地发展转变为重点区域补短板、成熟区域强维护的差异化发展格局,而养护产值规模慢慢的升高,需求越来越迫切。四川高速公路已经迈上万公里台阶,还在不断延展,高速公路也将面临“大龄化”“老龄化”等趋势,加强管养和维护迫在眉睫。

  目前,四川高速公路还存在产业体系不优、协调发展不足等问题,蜀道养护集团负责这个的人说,将以全新理念,对公路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好“定期体检”,减少隐患,推动传统养护向智能化、数字化养护转型升级。

  此次入选交通运输部揭榜名单的桥梁损毁紧急示警装置就是一大示范。该装置可通过机械联动方式感知桥梁极端损毁情况,实现现场机械示警、声光示警和监控中心预警的“三同步”预警,对全国公路行业防灾抗灾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目前,示警装置已在成都绕城高速府河桥成功试点应用,并在雅康高速日地沟大桥实地应用。预计未来一年内,将在蜀道集团旗下部分桥梁上来安装布设,护卫出行安全。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笑迎八方旅客,“318此生必驾”打卡点人气爆棚,肯德基、猫屎咖啡等10多个知名品牌进驻,加油站和充电站能满足车主不一样的需求……今年中秋假期,雅康高速“蜀道驿”天全服务区再次刷爆了省内外游客的“朋友圈”。

  高速公路服务区原本是供出行者短暂停留的地方,通常仅满足加油、简餐等基本需求。天全是国道318线上的重要节点,为吸引雅康高速奔流不息的旅客,蜀道集团对天全服务区进行了改造:一方面,颠覆传统服务区“火柴盒”空间布局,借鉴城市商业综合体理念,拓展总建筑面积,并用通透的玻璃幕墙,与周边山脉和道路情景交融、相映成趣,营造愉悦的购物环境;另一方面,服务区综合商业体巧妙布置商业零售区和文化展示区,引进经营房车自驾营地、地球仓住宿营地、精品露营地、特色美食、文创潮品等20余种业态,满足游客多种需求。

  “变身”后的天全服务区,已打造成为全国首座“大熊猫主题文化”“高速公路旅游主题”双主题认证服务区,吸引了大量旅游、自驾爱好者驻足,成为四川交通“快进慢游”的优质休憩地和“网红打卡地”。2023年,日均人流量约24000人,非油年营业收入约7300万元。天全服务区还设立了乡村振兴农产品专区等,售卖100余种农特产品,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销售等问题。服务区是高速公路出行的“驿站”。近年来,为满足出行者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蜀道集团积极推动特色主题服务区建设。雅康高速天全服务区全面融合大熊猫和国道318线等主题元素,被评选为全国高速公路旅游主题服务区,成为全国首个大熊猫主题文化服务区和318国道景观大道入藏门户的桥头堡;宜叙高速蜀南竹海服务区的竹文化主题、成都绕城高速成都东服务区的商业主题、遂广高速飞龙服务区的樱花主题、泸黄高速西昌服务区的彝族文化主题……主题特色、亮点纷呈,服务区不再只有传统意义上的加油等基本服务,而是晋级为空间品质完善、消费场景多样,集休闲、购物、旅游、娱乐、运动等为一体的“网红打卡点”。

  1995年,四川第一条高速——成渝高速通车,实现四川高速公路里程“零”的突破;2011年,四川第一条北上出川高速——广陕高速通车,从此北向出川不再难;2012年,四川第一条从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的高速——雅西高速通车,这条“天梯高速”拿下多个世界第一;2018年,四川第一条迈向青藏高原的高速——雅康高速通车,囊括国际国内多项大奖,实现国内土木工程建设领域奖项的“大满贯”;而今,四川第一条高原高速久马高速跃上海拔3000米以上的川西高原,高原天堑将变通途。从平原到高原、从盆地到山区,四川高速公路网不断延展,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可以说,四川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之路,也是一条科学技术创新的探索之路。这些创新之“路”延伸的背后,是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蜀道集团”)交通建设主力军作用的有力支撑。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国领先,35年来,四川交通人用敢为人先的行动托举起一个个超级工程,在四川交通发展史上立起了一座座丰碑。

  1995年9月15日,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成渝高速全线通车,结束了四川无高速公路的历史,这条高速公路被誉为“西南第一路”。

  此前,成都、重庆两个大城市间仅有普通国道相连,通行能力差,汽车运输至少要8—10小时。在成渝之间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成为当时两地人民群众共同的心愿。

  1985年,成渝高速开始步入前期研究、勘察及设计阶段。不过,设计修建之初,却面临着一道道“拦路虎”。

  “当时,四川修建高速公路的经验几乎为零。”原成渝高速公路(四川段)总工程师崔炳权回忆说,为客服难关,四川交通人从零开始、洋为中用,学习国外高速公路互通、机电、收费、服务及营运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的新技术,也到沿海地区学习取经,还引入国外高速公路业主、监理、承包人各负其责,按FIDIC合同进行建设管理的新模式。

  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大胆创新。在建设施工中,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建设者们,先后提出300多项合理化建议,其中33项重大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节约工程投资3.4亿余元,并获得多个科技奖项。

  成渝高速设计之初,原本采用的是二级公路标准。不过,重庆提出荣昌至来凤段85公里“利用废方,扩宽路基,把二级路改为一级路”的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案。因为一次建成一级路,不仅能满足若干年后流量增大的需求,相比另建一条二级路还能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工程投资。之后,四川也采用这种设计的具体方案,于1992年1月把西段二级公路140多公里也全部改为一级路,从而使全线达到了高速公路的技术标准。

  从1985年前期研究、勘察,到1990年正式开工,再到1995年通车,历时10年,成渝高速终于建成,两地之间汽车运输仅需 4小时,较过去缩短一半以上时间。直到今天,成渝高速还保持着日均近8万辆次的车流量。

  不过,这条“主动脉”已慢慢“老化”,难以承载成渝间巨大的交通运输量。2023年,成渝扩容项目先期开工点正式开工,2024年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未来,该线路将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变为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也从80公里/小时提高到120公里/小时。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成渝间交通压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更大活力。

  2011年5月23日,广陕高速正式建成通车,通车仪式现场,100发礼炮直冲云霄,欢快的锣鼓声、乐号声和人们的掌声交汇在一起,荡漾在广陕高速嘉陵江特大桥所在的崇山峻岭间。

  这是四川北向出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冲破“蜀道难”取得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广陕高速通车后,从成都出发,8小时可到西安;成都至北京实现全程高速,20小时可达。

  “过去开车去北京,需要三天三夜,现在至少节约了一天,从此北向出川不再难!”广陕高速通车仪式现场,司机师傅感慨地说。

  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是常人看不到的极大挑战。广陕高速线路走向,完全沿着千年前的古蜀道走廊布局,沿途有棋盘关隧道、青林坡隧道等6座隧道,绝大部分桥墩处于嘉陵江河道中或V型峡谷中。桥隧比达83.2%,是当时四川竣工的高速公路中桥隧比最高的一条。

  要在秦巴崇山峻岭中开山修路,何其艰难!与此同时,紧邻的“广北二专路”(国道108线广北段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多次出现堵车,促使广陕高速加快建设。

  如何克服重重难关?用空间换时间。从2009年开始,建设者打破常规,在离地面20多米的桥梁上建设“空中预制场”,不仅解决了预制场的用地,还有效节约了施工时间。这在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

  广陕高速全线梁板上万片,为加快梁板生产进度,建设现场引入了一种在高寒地区才使用的“蒸汽养生法”,在冬季施工时,架起锅炉,利用锅炉产生的蒸汽对预制梁板进行“桑拿”,使其成熟时间从过去的30个小时缩短至10个多小时。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正是凭借着一个个创新之举,广陕高速比国家批复的时间提前10个月完工。

  紧随其后,2012年4月,四川另一条重要的北向进出川高速公路——达陕高速建成通车;2013年12月28日,贯通川东北革命老区、连通长江黄金水道的东向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巴达高速建成通车。

  这些项目地处盆周大巴山区、川东平行岭谷区、川中丘陵区,施工难度较大。建设者们克服了地形地质复杂、技术方面的要求高、管理难度大、项目工期紧等诸多困难,通过一个个科研项目技术攻关,最终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实现了全线通车目标。

  这些穿越在崇山峻岭的高速公路,彻底打破了当地的交通瓶颈,铺就了百姓的幸福路。

  从雅安驾车到西昌,很多人都会为雅西高速的魅力所震撼。它依山而建、傍山而行、隧洞相连、桥梁相接,一路穿行至“云端”,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间。

  雅西高速被誉为“天梯高速”“最美高速”“云端上的高速公路”,是当时国内建成里程最长、顶级规模的山区高速公路。

  这也是一条穿越12条断裂带和多种地质自然环境的挑战之路,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国内乃至全世界自然环境最恶劣、工程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山区高速公路之一”。整条线公里,自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从海拔630米渐渐升高到2440米,每向前延伸一公里,平均海拔高程就上升7.5米,其中,翻越拖乌山脉的一段,短短4公里高差达500米。这样的高程差,世所罕见。

  如何突破难题?设计者发挥想象,创新性地将螺旋楼梯原理运用到高速公路设计中。在干海子和铁寨子两处采用连续双螺旋展线方法,公路两次钻进山腹,又两次出洞,长隧、高桥相接实现螺旋,一个螺旋爬升的高差在120米左右,两个螺旋相连,既解决了短距离大高差的难题,又巧妙地避开了两条断裂带,绕过了古滑坡地质灾害、季节性冰冻带和自然保护区的预留动物通道。

  材料和结构上持续创新。雅西高速干海子特大桥是世界上首座全钢管混凝土桁梁桥,“干海子特大桥的桥墩不是普通混凝土柱子,而是用浇灌混凝土的钢管衔接而成。”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牟廷敏介绍,与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梁相比,上部结构减轻自重约50%,减少混凝土近10万立方米,减少钢材用量约4500吨。

  克服重重困难,四川交通人不仅建成了一座堪称奇迹的“超级工程”,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拿下四项世界第一的干海子特大桥、拥有“世界第一高墩”的腊八斤特大桥、创造了“世界第一埋深”的大相岭泥巴山隧道、世界高速公路史上首创的双螺旋小半径曲线型隧道——干海子和铁寨子隧道……2020年4月,雅西高速获得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科学技术创新的最高荣誉——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为了蜀道通畅,四川聚焦关键技术持续攻关突破。2018年底通车的雅康高速,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延伸,通过桥隧专业协同创新应用,跨越了号称“工程禁区”的横断山;在建的久马高速是四川首条高原高速公路,建设者们主动挑战高原山区高寒、高海拔等交通建设难题,连续攻克一系列特殊复杂技术难题,已先后实现川青界至阿坝段、壤口至刷经寺段通车。

  一条条“巨龙”穿越崇山峻岭,一条条“天路”爬上高山云端,一个个“超级工程”打破世界纪录……成绩的背后,凝聚着科学技术创新之光。

  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滚滚向前的车流,让大诗人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成为历史。

  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川藏、青藏公路犹如两条巨龙,穿越崇山峻岭,紧密连接着雪域高原。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不仅打破了地理的阻隔,更铸就了不朽的“两路”精神。

  今年是“两路”精神提出10周年,也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70年来,一批又一批蜀道集团高速公路建设者从先辈手中接过传承的火种,怀揣实现交通强国的梦想,步履铿锵,在雪域高原不断攀登高速公路建造的高峰。

  在建的久治至马尔康高速公路是四川首条高海拔高原高速公路,全线米以上,将成为阿坝州连接成都平原经济区和青海省的重要通道。

  “刚毕业上班,就遇到隧道建设中的世界性难题,这是我的幸运。”2020年,陈雨志硕士毕业后投身高速公路建设,一入职就被分到最艰苦的工地之一——久马高速神座隧道。这里每年有6个月的冰冻期,久马高速全线座,神座隧道是其中长度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属于川西高原典型板块构造运动所导致的挤压型软岩大变形隧道。

  陈雨志带头驻扎现场一线,率领团队谋划成立“神座段隧道管理中心”,牵头管理神座隧道软岩大变形锚索试验段攻坚小组,立足于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向“防塌控变”工作发起挑战,严控工程质量与安全。在他们的努力下,工程正按计划推进,预计今年将实现神座隧道基本贯通。

  久马高速是四川多条“天路”高速的一个缩影,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高寒、高海拔、缺氧、停电、停水等诸多坏因,而无数个像陈雨志一样的高原筑路人,前赴后继,不畏艰险,让一个个天堑变通途。今年53岁的陈永聪是守护“天路”的一位安全员,30多年来,他一直奔波在安全生产管理岗位上,先后在广甘高速、绵茂公路、岗白公路等项目工作。如今,他又奔忙在国道318线康定折多山隧道项目建设现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学识,被同事亲切地称为“行走的安全管理百科全书”。“每天就想着怎么样才能做到少一点事故发生、多一份安全保障。”在国道318线康定折多山隧道项目攻坚时期,陈永聪带病坚守在建设现场,精益求精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当面临重大风险的时候,他毫不畏惧,冲锋在前。他说,当看到一条条道路蜿蜒盘旋、穿山越岭、通江达海时,当看到公路沿线游人如织、农牧民满面笑容时,他倍感欣慰,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普通车辆上安装一个类似ETC的装置,就能实现无人驾驶,畅跑高速公路;山区高速桥梁、边坡安上“千里眼”,细小的裂缝都逃不过它的眼睛;手机远程填报工程数量,系统就能自动算出工程进度,画出一幅实时施工图……这些科幻感十足的场景,是四川高速公路上每天上演的日常。

  近年来,四川高速公路建设不断提速,不仅投资连续2年位居全国第一,通车里程也迈上1万公里新台阶。从“蜀道难”到“蜀道畅”的背后,离不开科技支撑,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让四川高速公路建设提速又提质,一条条品质、安全、智慧的大通道在巴蜀大地织网蔓延。

  近年来,四川每年有500公里左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公路建设中,勘察设计是最前期、最基础的工作,决定着路线怎么走、修桥还是挖隧道……在外业调查中,工程师往往需要将地形地貌图纸打印出来,带到现场实地调研、拍照记录、查看比对,形成一套设计资料,这样的勘察模式已延续了几十年。

  如今,这种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正在被数字化平台取代。由交通运输部5大BIM行业研发中心之一、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BIM中心自主研发推出的“经天路图”国产自主可控设计软件,可自动定位工程师所在的坐标,工程师通过手机就能上传高清航拍影像、现场调查情况、最新设计图等,无需抱着设计图到现场。该软件已在省内多条高速、国省干线公路勘察设计中应用,实现外业调查无纸化、协同化,外业调查效率提升75%。

  不仅在勘察设计阶段,数字化管理系统已成为四川交通基建领域的标配,“最强大脑”上线,通过对建设全链条的数字化管理,既能让建设者们省时省力,也让整个建设过程更安全高效。

  成绵高速扩容项目建立建管养一体化平台,在质检评定、数字实验室、电子档案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有效解决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采集、数据交付及数据应用问题。

  泸石高速基于BIM+3D GIS技术,建立环水保在线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分析、研判、预警和存储。

  宜攀高速公路自主研发“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该项目工程资料仅以电子档案形式归档、保存,电子文件占比高达99%,竣工周期缩短3—5年,节约非生产性投入超亿元。宜攀沿江高速先后获批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档案“单套制”试点、国家档案局第三批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成为全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首个电子档案管理“双试点”项目。

  数字化管理带动品质安全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四川共有宜攀沿江高速、久马高速、泸石高速、成绵扩容4个高速公路项目入选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以示范引领为样板,四川将采取比较有效措施全面推动工程质量提升,不断攻克管理技术难题,持续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走深走实,有力推动四川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条条蜿蜒的高速公路巨龙般穿越山川湖泊,它们不仅是交通的动脉,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升高速公路建设效率,满足群众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交通强省的内在要求之一。

  近年来,四川快速推进智能建造技术推广及设备普及,在提高重难点隧道建设效率和安全性的同时,一批“硬骨头”项目正在被攻克。

  宜攀高速公路,也被称为四川沿江高速,因为沿途地形复杂多变,被称为公路建设“地质博物馆”。这条高速公路也是目前我国单体投资顶级规模的高速公路项目,桥隧比高达84%。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宜攀高速公路用新技术、新工艺破解了一系列建设难题。走进攀枝花段火山隧道建设现场,智能型拱架台车、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隧道全机械化施工远程集中指挥车轮番上阵,颠覆了传统的“肩磨背扛”人工施工方式,减少作业人员约60%。现场施工负责的人介绍,隧道建设不仅使用了成套智能化设备,还自主研发了AI智能建造综合管理系统,实现隧道“全工序”机械化作业,极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各施工工序人员减少60%、施工效率提升50%、建设提速100%……想要更快修好一条路,就需要把功夫下在建设之前。2021年7月,四川路桥布局建设智慧梁厂,采用预制的方式,让高速公路中必不可少的T梁生产时间缩短一半,进一步节约建设周期。

  久马高速是四川省首条高原高速公路,全线米以上,首次实现四川省和青海省的高速公路连接。能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架设通途,得益于一项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海拔地区混凝土梁预制与养护等技术,其中智慧梁厂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久马高速公路TJ6-2标段,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夏季昼夜最高温差可达25℃,较大的温差使梁体表面易产生收缩裂缝,严重影响梁体质量与外观。建设团队经过考察研究,创新采用高透光率施工作业大棚、自动喷淋系统+棚布包裹的夏季养护方式、智能化钢筋加工设施等,打出一套“组合拳”,仅预制混凝土梁分项,就节约工期近50天,节省成本近150万元。

  在西南地区第一长隧道——乐西高速大凉山1号隧道,首次将敞开式TBM(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工法应用在软岩、长距离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领域,相较于传统施工模式,提前工期至少2年以上,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工期,期间未发生一起安全质量事故。

  成乐高速扩容项目在彭山青龙大桥落地应用密梁式型钢组合梁新型结构,实现施工现场全装配化快速安装施工;四川省交通建设集团在眉山建成西南最大智能钢结构加工厂,自动化程度全国领先……作为四川交通建设的主力军,蜀道集团在高速重点项目中积极推广“四新技术”应用,投资项目在建隧道全工序机械化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三臂凿岩台车、锚杆台车、自动挂布台车、自行式仰拱栈桥、立拱台车等机械设备广泛推广应用,实现了“机械化换人”。

  近日,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公布了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第一批支持区域名单,四川省成功入选8个支持区域之一,将在贯通南北的京昆线、连接成渝双城的渝蓉线、辐射川西的川藏南北线等线路,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

  四川是全国率先开展智慧高速试点示范的省份之一。2020年,作为四川省设计标准最高的高速公路之一,成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行驶在成宜高速公路上,大家会注意到,这里的隔离带与其他高速不一样,每隔800米,就设立着一根智慧杆柱,除了集合各种摄像机等传统视觉监控设备,还专门安装了毫米波雷达新型设备作为核心传感器,实现对道路24小时实时精准感知。

  这是全国首条实现全线公里、全天候感知的智慧公路。通过智慧杆柱集成信息,让路慢慢的变“智慧”,再由“智慧”的路告诉车辆周边的情况,以此来实现更科学合理的道路行驶,让智能出行变成现实。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智慧平台让成宜高速交通事故数下降60%、交通事故处置效率提升30%、交通安全治理能力提升30%,平台以“数据赋能管理、数据支撑决策”,全方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效率,实现技术应用现代化。

  今年,四川首条数字高速——成绵高速扩容项目进入全面冲刺阶段,预计今年底实现全线建成通车。成绵扩容项目全线%以上为新建线路,结合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需求,通过采用BIM+GI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尝试。在设计阶段,利用BIM+ GIS技术将道路、桥梁、隧道、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转换;在建设阶段,打造以建管平台、数字试验室为核心的数字化管控应用,推进以智慧梁厂为核心的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在运营阶段,建设“11151”工程,包括数字化感知采集体系、多网融合的通信传输体系、云控中心、应用系统和支撑多业务协同的路段指挥调度中心,以此来实现高速公路运管的可视、可测、可控及可追溯,实现项目“投建运管养”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如今,四川像成绵高速扩容项目这样的智慧公路慢慢的变多,这不仅提升了交通管理上的水准,更让道路安全性再上新台阶。

  一条长达几百公里的高速公路的设计能有多复杂?控制因素可能超百个类别,若把线路空间画成围棋盘,能够达到上亿格。

  回顾四川高速公路从0到1万公里的恢宏历史,一条高速公路的前期勘察、选线、设计装备经历的或许不止“十八变”。从跋山涉水到智能设计,工作人员已用上哪些新工具实现降本增效?现代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过程是如何革新的?

  公路建设中,勘察设计是最前期、最基础的工作,决定着路线怎么走、修桥还是打隧道……20世纪初,外业勘察工程师的工作套装通常是一箱装勘测设计资料,一箱装衣被,勘察工具则是最原始的皮尺、水准仪等。工程师需要将地形地貌图纸打印出来,带到现场实地调研、拍照记录、查看比对,形成一套设计资料。囿于人工限制,这样的勘察模式存在测全难、测准难、测快难的局限,在数据处理上也有可能会出现表达不够精准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智能化、数字化成为四川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的关键词。

  测量阶段,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研发出基于国产北斗系统的GNSS快速定位技术,控制测量不再受气象和通视条件的制约,结合北斗地基增强和水准面精化技术,实现了工程沿线厘米级三维动态定位,作业效率和成果精度双双提高。对于小区域和飞行困难地区,无人机航测是传统航空摄影测量手段的有力补充。

  针对地质复杂的区域,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研发出以激光扫描测量为主体的空间数据采集体系,通过激光获得植被掩盖之下地貌的更多细节,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克服植被影响,提升数据精度和分辨力。所需地面工作大幅度减少,险峻崎岖地区受地面通行条件的制约逐步降低,外业人员的安全性有显著提高,更能减少对自然植被、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和环境敏感区的破坏。

  勘察结束,TB级别的数据量全部被汇聚在后台处理系统中,通过测绘地理信息云平台,海量的数据经过编译、整理、汇总,最终被制作成直观、便捷的数字化信息成果。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形象地说:“相当于把地球‘搬’进电脑,每一座山峰、每一栋房屋的三维立体图像都清晰可见。”依托数字化信息平台,设计阶段则更加智能。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BIM中心自主研发推出的“经天路图”国产自主可控设计软件,完全颠覆了“手绘图纸”时代的人工绘图传统。该平台可自动定位工程师所在的坐标,工程师通过手机就能上传高清航拍影像、现场调查情况、最新的设计图等,实现外业调查无纸化、协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