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道路交互与通行运输网越织越密,这其中,作为隧道先锋官的智能化凿岩机器人功不可没。看,郑州中铁装备那群年轻的隧道探险家们,正在给他们的智能小伙伴进行大升级,让它越来越“聪明”!系列报道《“新”人出圈记》今天推出《“聪明”的隧道探险家》:
于鹏:“很多的隧道进入高埋深地段之后,不良地质会慢慢的多,急需我们的设备到现场帮他们去解决难题。”
于鹏:“对,现在他们依然不能解决人员在掌子面这种危险环境下暴露的这种问题,所以要咱们设备的持续的迭代升级和改进,来解决他们这长的面无人化作业的一个需求。”
在郑州中铁装备隧道专用设备总装车间,副院长于鹏正带领专用设备研究院的工程师们研讨隧道智能化凿岩机器人的升级方案。这款被誉为隧道施工先锋的机器人,凭借其自动定位、移臂和钻孔等功能,出色地完成过不少高难度的隧道开挖作业。
于鹏:“我们眼前这台设备叫隧道智能化凿岩机器人,就像一个变形金刚,是有4个臂,其中3个臂是进行打孔作业的,整个臂举起来之后作业高度能够达到13米,整车长度将近18米,这个设备经过4代的一个升级,到目前为止能轻松实现远程的无人化的一个作业了,也就是人可以远离设备,远离危险的作业环境,在后端对这台设备做操作。”
智能时代呼唤“新工匠”。于鹏带领的团队,平均岁数仅30岁,有几个还是刚刚入职。他们凭借卓越的研发技术能力,成功攻克了多项创新技术,这款凿岩机器人就是这里面之一。
于鹏:“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也是一直对标着老外他们的标准,我们的定位的一些精度、自动化的程度可能要优于他了。你比方说臂的末端往墙上钉的时候,如果这个范围太大,定的不准的话,打进去的眼偏了,最终会影响人家爆破的一个质量,这个范围他们基本上就是±10左右,我们精度现在能做到±7左右。”
于鹏:“对,就等于一个大的玩具,机器人嘛,他只需要把这个对准直接一开,自己就可以打了就不用管他了。现在我们想让它互动更多一些。就是我打的时候通过参数的变化,我能知道前面石头到底是怎样的,让它自适应的调整变化,保证出来的效果都很好,往这个方向努力。”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是这群“新人”们坚持的目标。以前,隧道建设靠“人海战术”。但如今,智能科技浪潮席卷下,人工作业成为过去式。于鹏团队为隧道建设量身定制的多款高效智能机器人,让“中国智造”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不,两台先进的隧道建设机器人即将走出国门,向全球展示“中国制造”的非凡实力!
霍翔宇:“车体导航定位的精度能够达到正负的1公分,对点的精度达到正负的7公分。”
姚晓坡:“咱们这个设备对孔作业相比,现在的人工作业速度可提升2—3倍左右。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于鹏领带领的70余人的“创新”团队,是企业转型发展的“秘密武器”。中铁装备集团设备公司专用设备研究院隧道分院总工 姚晓坡:“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替代传统生产模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企业、政府一起努力。中铁装备作为中国中铁内部的重要工业制造板块,以现在正在推广的新能源装备和智能化装备为切入点,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强国之基,系统性推进制造业重塑,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和创新生态培育。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占仓:“新质生产力,源自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是指在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以隧道智能化凿岩机器人为例,这种机器人为隧道建设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这正是创新型人才及其技术的生动体现,凸显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和价值。为推动其持续发展,我们应积极培育创新生态,加大创新投入,并促进跨界合作,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活力。”